黑龙江尚志三线厂:国营向阳机械厂(327)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各种势力暗潮涌动,面对苏、美的军事威胁,1964年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主要在西南、西北、豫西、湘西、鄂西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1964年6月8日毛主席又提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备战”,每个省都要有一线、二线、三线,加强省属小三线建设,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积极的备战,战时,每个省都可以独立作战。
三线建设时期,黑龙江以“小三线建设”为主,主要建设区域在尚志、五常、通河、阿城等县山区,建成的项目有:长林机械厂(9229厂)、向阳林业机械厂(327厂)、前进机械厂(9221厂)、双阳机械厂(967厂)、东风林业机械厂(9203厂)、松峰机械厂(9225厂)、朝阳机械厂、红卫机械厂(9246厂)等。
1965年初,黑龙江省国防工办决定将牡丹江利民机械厂铸造车间整体搬迁到尚志县苇河林业局冲河林场二段的三炷香山脚下,以利民铸造车间为班底成立一座省属小三线40火箭筒厂,取厂名国营向阳林业机械厂(后改为:国营向阳机械厂),军工代号:327,通讯地址:尚志县50号信箱。1966年4月,国营向阳林业机械厂破土动工,土木施工方是黑龙江省建筑三公司,除了利民厂负责援建外,援建单位还有齐齐哈尔和平机械厂(127厂)。
建设初期,职工们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住房,就住在帐篷和简易草房中,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在大山深处发扬艰苦创业的作风,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抢时间,为了尽快完成建设,他们昼夜奋战,脏活、累活争先冲在前,就这样,一排排厂房车间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厂区诞生。向阳厂下设八大生产车间,一车间为钣金车间、二车间为机加车间、三车间为总装车间、四车间为设备车间、五车间为工具车间、六车间为动力车间、七车间为流水线生产车间、八车间为木工车间,另在厂区南面设一处靶场。
向阳厂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为县团级单位,生产区戒备森严,职工们每天听着军号声上下班,大喇叭遍布生活区和生产区,嘹亮的广播声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旋律。
向阳厂最初生产的产品是40火,1969年珍宝岛反击战中,我军装备的40火就有向阳生产的。1972年开始,向阳厂开始生产67式82毫米迫击炮。
向阳厂虽然偏远,但整个厂区却犹如一个小城镇,生活区分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住宅区集中在一、二、三区,澡堂、菜窖、招待所、职工食堂、露天影院在四区。七十年代,向阳厂在40公里外兴建了农场,在生产任务不忙的时候,职工们会去劳动,学校也经常组织“学农”,取农场学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坐着厂里的大客车非常兴奋。秋天,农场的瓜果蔬菜运到厂里,作为福利分给职工,土豆、萝卜、白菜一部分储存在四区菜窖,作为冬储。
向阳厂子弟学校成立比较早,1967年就成立了,七十年代,小学、初中每个年级设两个班,子弟学校后面的山叫东山,苇河林业局的储木场(木楞厂)就在那里,小朋友们喜欢去那里玩。
向阳厂和大多数三线军工单位一样,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除了上面提到的家属住宅区、招待所、农场、子弟学校外,还设有商店、粮店、邮局、职工医院、幼儿园,后来还成立技工学校,1976年向阳俱乐部建成投入使用。
向阳厂俱乐部建设的标准很高,在整个尚志都是数一数二的,职工们虽然可以看宽屏电影了,但最难忘的还是在四区后来挪到子弟学校操场看的露天电影。电影放映日都是人山人海,很多柳山、八里的人都骑自行车过来看电影,非常热闹。木楞场、东山大河都是孩子们的乐园,大河是夏日里向阳子弟的圣地,“狗刨”、摸鱼令人难忘,河岸边烤柳根谈不上美味,因为大多情况下不撒盐,没什么味道,甚至一股土腥味且发面,但孩子们却十分享受。
向阳厂的职工大多来自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重庆、南京等地,基本都是大城市职工,因此他们的穿衣打扮非常时尚,行为举止得体大方,当地人很喜欢模仿他们的着装。向阳厂职工每年都有春节假,当时出行基本靠火车,小火车倒大火车,所谓的小火车就是林业局的森林小火车。职工们需要到五公里外的三道冲河站坐小火车到苇河换乘大火车。二里地、五里地、七里地、九公里、平林、东风、三道冲河这些站名对于向阳职工不陌生。
1980年,国际形势缓和,三线建设结束,三线军工企业开始军转民。向阳厂借助军工优势,1981年开始为国营龙江自行车厂生产配件。1988年,为了更好的发展,整体搬迁到牡丹江市西安区,1992年完成全部搬迁工作,同年引进韩国大宇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线和技术,更名为牡丹江空调机厂。1999年,该厂被一汽兼并,再后来经过两次重组改制为如今的牡丹江富通。
三线虽已成往事,但历史记住了向阳厂,记住了勇于奉献的三线军工人。
